首页

Sm论坛在线

时间:2025-05-23 05:54:13 作者:探访“漂移龙船”夜训 “妈妈龙船队”带娃上阵 浏览量:66636

  中新网北京8月22日(记者 任思雨)“原来素纱襌衣有两件?”“这件不是被盗了吗?”“我也听说它被冲进下水道了,所以只展出了楼上那件,到底真的假的啊?”

  在湖南博物院“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里,几位游客正站在曲裾素纱襌衣的展柜前热烈讨论着。

  坊间一直有个传言,这件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衣服在多年前的盗窃案中被烧毁,所以湖南博物院仅展出了未失窃的直裾素纱襌衣,也就是大家从小在课本里看到的那件。

  最近,湖南博物院“在线辟谣”,曲裾素纱襌衣从来没有被盗,一直都在文物库房精心保存。自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1号墓以来,这是它首次以公开展览与公众见面。

  湖南博物院“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首次展出的曲裾素纱襌衣。中新网记者 任思雨 摄

  最轻薄的衣服是怎么发现的?

  半个世纪前,在湖南长沙东郊五里牌外有两座高大、马鞍状的相连土包,据传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当地人称“马王堆”。

  1971年冬,解放军366医院的一支队伍在马王堆的两个土包下挖防空洞,士兵们用钢钎向下探查时,一股呛人气流突然从被穿透的小洞里喷出,有人好奇地用火去点,气流即刻变成了蓝色火焰,燃烧几天未灭。

  这是大家和马王堆汉墓的第一次相遇。

  经过勘查,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正式开始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一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序幕。

  长达两年的挖掘中,3000多件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陆续从三座墓葬出土,来自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一家人的鲜活生活碎片也呈现在大家面前:大量工艺繁复的漆器、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珍贵的简帛文献,如百科全书般展示着古人的智慧。在云纹漆鼎和陶罐里,考古工作者们甚至发现了残留的藕片汤,以及果肉丰满、还带着青绿色果柄的杨梅……

  湖南博物院“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展出的T形帛画原件。中新网记者 任思雨 摄

  在众多令人惊叹的文物中,有两件轻薄的素纱襌衣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一本阿拉伯作家所著的中国见闻录曾记载,唐朝有位阿拉伯商人到广州拜见一位官员,他看着对方穿的丝绸衣服惊讶地说:“透过这件衣服,看到一粒黑痣!”官员听后哈哈大笑,伸手露出衣袖请商人再靠近数数,原来他身上穿的丝绸衣服有五件。

  书中后来写道,“中国人用他们的手,创造出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出的作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上百件精美的丝织衣物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精湛的纺织技术。

  如今,人们最熟悉的素纱襌衣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中常年展出的直裾素纱襌衣,它衣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重49克。与之相比,今年首次公开亮相的曲裾素纱襌衣要更长更宽,它的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重量上却更要轻一些,只有48克。

  马王堆辛追墓出土的直裾式素纱襌衣与曲裾式素纱襌衣。图片来源:“湖南博物院”公众号

  汉代服装的形制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裾,指衣服的大襟,曲裾的特点是将衣襟接长(向一边),形成三角,穿的时候将衣襟的三角形部分从腋下绕到身后,再用带系结,它多在朝见和礼仪场合穿;而直裾是衣襟相交至右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它穿起来更方便,是当时流行的便服。

  所谓襌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说文解字》载,“襌,衣不重。从衣,单声。”《礼记·玉藻》载:“襌为絅”,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素纱襌衣的衣料为没有染色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经测算,如果除去较厚重的用作衣领、衣袖、衣襟边缘的绢,它的重量就只有20多克。

  如此轻薄而飘逸的素纱襌衣,古人都是怎么穿着的呢?

  多数学者认为,素纱襌衣应该是穿在色彩艳丽的丝绵袍外,给丝绵袍的华丽纹饰多一分朦胧之美,更显主人地位尊贵;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件内衣,还有一种说法是,素纱襌衣可能是当时用于丧葬的一种衣服。

  这件素纱襌衣从来没有消失过?

  在曲裾素纱襌衣正式展出前,网络上一直流传一个故事,说它早已消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起文物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母亲为了销毁证据,把它烧成灰冲进了下水道。

  1983年10月,一位17岁少年偷偷潜入湖南省博物馆,盗走了包括素纱襌衣在内的三十多件文物。

  后来,少年的母亲发现了藏在家中的文物,但她没有报警,而是将一部分文物丢到了当时博物馆旁的烈士公园,一部分文物放在了邮局柜台,又将七件珍贵漆器付之一炬,两人因盗窃文物和包庇罪被判刑。

  事实上,被盗走的那件素纱襌衣正是现在更为大家熟知的、在常设展厅中展出的直裾素纱襌衣。在被追回后,因为保存得相对完好,它经过修复对外展出。

  直裾素纱襌衣。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而另一件曲裾素纱襌衣其实并没有失窃过,为了避免受到光污染,它长期保存在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躺”在特定的长匣子中被全方位保护着。

  今年正值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湖南博物院特别安排这件从未展出的真品在“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亮相,也破解了它曾被盗窃销毁的疑云。

  难以复刻只因为蚕宝宝“太胖了”?

  作为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制作工艺最精细、最轻薄的丝织衣物,素纱襌衣历经两千多年来到大家面前,因存储环境发生骤变,又一度遭到损坏,这些年,它的保护与仿制工作也一直备受关注。

  “素纱襌衣刚出土的时候还很鲜亮,出土后就渐渐变得灰暗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纺织考古专家王?就提出了制作素纱襌衣复制件的建议。

  但早年间的复织工作虽然取得过一定成果,受技术条件所限,复制件最后总是比原文物稍重一些。

  怎么才能还原出“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质感?专家团队研究发现,以现代丝绸纺织技艺来看,素纱襌衣的平纹织法并不复杂,难题却出在原材料上——现在的蚕宝宝“吃得太好了”。

  原来,西汉时期养殖的是休眠三次蜕皮三次的三眠蚕,三眠蚕蚕茧较小,蚕丝纤度细,用这种蚕丝编织的面料透光性强,也极度轻巧。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维细度只有10.2至11.3旦,也就是说,一根长900米的丝,重量只有1克。

  而随着动物驯化及纺织技术的升级,现代人培育的四眠蚕要比三眠蚕体型大很多,吐出来的丝也更粗更重,所以织成的衣物也变沉了。

  图片来源:《解码科技史》视频截图

  后来,研究人员走访各地寻找“瘦蚕”,最终通过药物控制的方法让四眠蚕休眠三次、蜕皮三次,成功为现代蚕宝宝“减肥”,进而获得了现代最细的蚕丝——仅有平时普通蚕丝的五分之一。

  除了给蚕宝宝“减肥”,素纱襌衣的仿制还涉及到装机、纹样、织造、脱胶、染色、剪裁等工序,为此,制作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台手工织机,并邀请经验丰富的织工师傅,由于要控制织造过程中的经纬疏密度,师傅们提前花了几个月提前训练手感,每个工作日只能织10厘米,耗时1年半才完成素纱的织造。

  图片来源:《解码科技史》视频截图

  就连听上去简单的染色环节,同样也经过了许多次试验。素纱襌衣本身没有颜色,但经过多年岁月洗礼,变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淡淡的暗红色,一天,研究人员从面前的一杯红茶找到了灵感,经过反复调整,用红茶加固色剂的方案成功还原出了文物原色。

  2019年,湖南博物院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两年,最终完成与文物形制、颜色、尺寸一致,重量约49.5克的直裾素纱襌衣仿制品,几年后,曲裾素纱襌衣也被成功仿制了出来。

  穿越两千多年,研究人员在千丝万缕中找到了古代匠人的织造秘密,这两件轻薄无比的素纱襌衣,也见证了中国纺织技艺不断精益求精的历程。

  时至今日,对马王堆汉墓的开发、研究和保护工作仍在继续,最近,马王堆出土文物已全面系统摸清“家底”,整理出的文物数量从当年的3000多件变成了26937件。期待这座古老的文物宝库,未来还有更多故事可讲。(完)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财政部:国家奖学金名额翻倍 本专科生国奖标准提高到1万元

经查,王晓华党性不纯、立场不坚,掩盖问题、避重就轻,不落实巡视整改要求;与涉案人员串供,对抗组织审查;“亲”“清”不分,与管理服务对象交往密切并利用影响力为亲属谋利;道德失守,罔顾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损害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新政迭出,买房时机到了?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研究员董超长期研究底层机器视觉,目前,正与团队研发多模态模型。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强调,选取哪些数据、如何筛选、如何标注,直接影响模型生成的效果。想要大模型生成高质量的视频,要求训练数据分辨率高,场景细节丰富,人、物、景占比协调等,如果一些场景转场太快,也要被剔除。

大型话剧《北上》浙江杭州首演 展现运河儿女精神图腾

开展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将提质扩面,提升“政会银企”服务能级,会同各大金融机构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联手推出特色金融服务包,助力无缝续贷和首贷户数量提升。

两岸青年学者在湖北恩施交流台湾史研究成果

全球文明倡议为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构建文明交流互鉴新模式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路径。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架构,实施了众多务实合作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共建国与有关国际组织建立多层次人文领域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建立多层次人文领域合作机制。

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习近平心系各族群众

第二,教师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其一,教师是人之模范。向师性是师生关系的基本样态,这种特征在小学阶段最为明显。教师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者,另一方面是行为的示范者。所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所指就是教师在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意志,也体现教师职业属性的基本要求。由此,向师性从一种个体的心理倾向拓展为社会的心理期待,具有了价值引领属性。其二,教师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如果说,父母是人类种族生命延续的自然基础的话,教师则是人类文明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键。教育的功能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是科技创新与价值引领。有人说,在世界上有三种职业守护着社会良知,即医生、警察和教师。医生以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医病医人医天下;警察扬善惩恶,维护社会正义;教师则以教育之爱、园丁精神浇灌着人类的希望,呵护着人才成长。一旦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被亵渎,社会良知的底线就会受到冲击,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仰之情也会荡然无存。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